最经典的茶道、茶艺、茶文化读物,湖南茶艺师培训学校,长沙茶艺师培训班

来源:茶文化之家时间:2020-05-26 14:07 当前位置:首页 > 茶文化 > 茶的故事 手机阅读

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的概况

中国发现茶的用途,已经很早很早,可追溯到我们传说中的先祖神农氏之时。但是,发现了茶,会用茶,还不能算产生了茶文化。

茶的发展历史不等于茶文化的历史。茶被人们长期使用,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把饮茶当做一种精神享受,产生了各种文化现象和社会功能,才开始出现茶文化,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我把中国茶文化的萌芽时期断在两晋南北朝之际,而唐代则正是它形成的时期。后经历代发展,不断补充完善,才形成中国茶文化的整个格局。本编正是要叙述茶文化的这一发展过程。因此,对于茶的自然法则和生产、经营、交流的历史,便都略而不论了。

两晋南北朝士大夫饮茶之风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南北朝。中国茶文化确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一开始出现就不同凡响。现在一提起茶文化,有人立即想起明清文人在茶室、山林消避世之举,或者清末茶馆里斗蛐蛐的八旗子弟、遗老遗少。其实,茶文化产生之初便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南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奢侈之风,便是一个明显的佐证。

唐人陆羽的《茶经》

谈到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不能不注意我国封建社会一个光辉的时期——唐王朝。而说起茶文化更必须注意一个光辉的人物:陆羽。对陆羽为茶学所作的巨大贡献,人们一直给予很高的评价。民间称他为“茶神”、“茶圣”、“茶仙”。而他所著的《茶经》,更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茶经》问世,对中国的茶叶学、茶文化学,乃至整个中国饮食文化都产生巨大影响。这种作用,在唐朝当代即深为人们所注目,以至于他的著作对后世产生了长远影响因而称他为茶仙。如今,《茶经》早已流传到国外,尤其是日本,人们十分注意对陆羽《茶经》的研究。目前,《茶经》已被译成日、英、俄等国文字,传布于世界各地。

总之,陆羽的《茶经》是对整个中唐以前唐代茶文化发展的总结,也是中国茶文化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中国茶艺与茶道精神

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老子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段话最能说明中国茶艺与茶道的关系。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本来,道就应该贯彻于茶艺之中,两者很难划分界限;但为了让读者看的更明白,还是分而述之。

中国茶艺,致精致美,历代又变化万千。中国茶道,实际是整个中华文明精华季节交融的产物,而非哪家哪派所能独自概括。重点可以从儒家、道家、佛家茶道精神入手。不过,中国茶精神,大哉、深哉,更多更深的道理,尚待广大茶人共同发掘。

茶文化与各民族

历史上的文人,常常附属于统治阶级,所谓“正宗茶文化”或“正宗茶人”,常有鄙薄民间文化的偏见。比如,唐宋以来,茶器日精日奢,茶汤益求完美,唐宋茶人金玉其器,至于民间饮茶,许多文人更以为粗陋无味。所以,历代茶书,记民间茶文化甚少,仅有宋代北苑斗茶及个别俗饮茶画涉及民间茶艺。

然而,恰恰是历代茶山里的亿万苍生,以自己的血汗浇灌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有闲阶级若偏要把自己与百姓隔开,那不如干脆自己种茶、制茶。所以,民间茶文化应视为整个中国茶文化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没有这一部分,不能视为完整的“中国茶文化学”。这不仅是由于现代上层茶文化大量失传,民间潜藏着许多古艺精华,而且就茶道精神而言,已变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

不过,民众文化有自己的特点,其雕琢甚少,又散于市农工商、各族各地,整理认识这部分茶文化,正如沙里淘金,石中认玉,因而必有十分的诚意,百分的努力,才能得来。民间茶文化又不想文人、寺院、宫廷,有独立形式,而常与日常生活,民间习俗互相渗透、交融,因而更需要以多种手段,从采风、问俗,到用民众文化的特殊视角和特殊方法去工作。近年来,中国茶文化学研究渐露繁荣势头,然而在这个领域里仍是薄弱环节。

与茶相关的其他文化

茶与酒

有人说,酒的性格入火,鲜明、热情、外向,但稍稍恣纵就易凶狠、暴烈,不够和平含蓄。而茶的性格如水,清幽、儒雅、隽永。又如高山云雾,又如七月巧云,又如清池碧波,可以抱山襄堤,内涵和容量那样大,你不可能一眼看到底,而总能品出各种滋味,不断生发各种新的意境。

所以,酒虽然与文化结缘的不少,产生出的酒诗、行酒令、酒礼,激发出热情的诗章,透着热情、豪放。茶却不然,它特有的幽雅品格,使之常与各种文化结缘,中国文人墨客都与茶有不解之缘,不仅如此,民间艺术家也处处与茶结合,创造了茶歌、茶舞、茶谚、茶会、茶故事。这些与茶相关的艺术,无论是苍山洱海的茶歌,还是采茶姑娘翩翩起舞,都透着无限的清理、质朴。

茶与生活

从广义上来说,茶与其他学科及社会生活搭界更多。为了饮茶,人们创造了各式茶建筑。为了财富,人们进行了大规模茶的贸易,由此又产生出茶榷、茶法,以及与边疆民族的“茶马互市”,成为中原政权控制边疆民族的一项大政策,从而使茶进入民族关系和政治领域。茶走向世界,又成为进行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茶本身的物质功能和茶艺、茶道等特殊文化现象,使它派生出其他相关文化。它们是中国茶道精神的外延,也是整个中国茶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所以不能予以充分的注意。没有这些相关文化的衬托,茶艺、茶道本身不可能发扬光大,也不容易在广大民众中得到广泛传播。

卢仝一首七碗茶诗,引发了儒、道、佛各家的思考;送人刘松年一副斗茶图,使元、明、清几代画家效仿;今人的采茶扑蝶舞,使全国多少人向往茶区的绿水青山和茶乡风情;中国历史上有一条丝绸之路,把中国灿烂的文化传向世界。而今,由于各种原因,丝绸之路相对不那么繁盛了,而茶却继续走向四大洋、五大洲。茶本身是根、是干,茶艺、茶道是花、是朵,茶的相关文化则是枝、是叶。这样,才共同组成中国茶文化这颗繁茂的大树。

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是没有国界的,是人类创造的共同财富。因此各民族文化必然要冲破民族、国界等种种阻隔而走向世界。

中国茶文化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优秀的分支,它既包含了哲学、伦理、社会观念,又包含着客观自然规律和美学、艺术等各种思想。整个中国茶文化有着自己明显的民族个性和完整体系,但它又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有很大的开放性。即以社会思想观念来说,它既包括儒家的内省、亲和、凝聚,又包括佛家的崇定、内敛和道家的平朴,但它同时又以香溢五洲,环湖抱山,寻求无涯无际的宇宙大道而为己任。茶的个性确实是朴质内向的,但茶人却从不孤僻,而总是举杯邀友。正是由于茶文化这种特有的个性,使它既可荟萃于一盅一碗之中,也可以像白云、流水一般面向四海,走向世界,漂浮于整个天地之间。

事实上,我国茶向外传播很早,自唐宋以来,茶的文化思想不仅占领了这个东亚文化圈,而且在15世纪以后逐渐传到欧洲,传向世界各地。无论亚洲其他国家和欧洲、非洲的植茶技术皆源于中国;东方各国现今之茶道皆与中国茶文化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

茶文化是历史的,它从历史的丛林中走来;茶文化又是未来的,在新的世界面前,它又必然会产生新的文化力量而日新月异。

茶是中华母亲的乳汁,但又以母亲般慈爱善良的心田滋润整个世界。

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些事,是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的。

比如,2017年曾经沸沸扬扬了一阵子的,茶艺师资格证取消又保留事件。

且先做一下事件回放:

2016年12月,在人社部公示的国家职业资格许可证名单里,茶艺师资格证不见了。

茶艺师资格证的消失,一时间在内业掀起轩然大波。

那些早几年辛苦报各种培训班,各种学校,交了大量学费,只为考这个证的人,都不答应了:我们交了那么多学费,考了半天,结果这个证被取消了?

郁闷的,不平的,吵闹的,众说纷纭。

最经典的茶道、茶艺、茶文化读物,湖南茶艺师培训学校,长沙茶艺师培训班

时间到了2017年2月,人社部在官网发布了一个说明,增加了茶艺师资格证,但将它归口到了餐饮服务人员一类里面。

毫无疑问,吵闹了几个月之后,官方妥协了,但这妥协是有条件的——虽然恢复了茶艺师的考证,但降低了它的含金量。

因为人社部有了更专业的茶业从业人员资格证:评茶师。

把茶艺师纳入餐饮服务人员,与服务员等同列,这无疑将原来一直把自己想象得高大上高逼格的茶艺师,一把从九重天的仙女,扯回了地面。

茶艺师在大众的眼里,是种什么样的存在?

蓝小笛说,就是个仙女。

是的,穿着漂亮的茶服,宽袍大袖,衣袂飘飘,长发像汉代女子一般束在脑后,举止轻柔,一举手一投足,充盈着美感。

坐在这样的女子面前,就算她倒的是一杯毒药,恐怕也会甘之如饴地咽下去吧。

实情也确实是如此,茶艺师们,大多数被培训出了泡茶的手法,奉茶的姿势,侍弄杯盏,眼波横流,轻言细语,巧笑倩兮。

有美一人兮,婉兮清扬。

最难消受美人恩,在这样温柔似水的美人面前,哪还管它泡出来的茶是什么滋味,是甘是苦,早分不清了。

就算觉得不好喝,也不愿意说出来,不愿意破坏这美妙的氛围。

是的,茶艺师培训,培训的就是让茶艺师给喝茶的客人,营造一种氛围。

一种舒适的,宜人的,轻松的,喝茶的氛围。

令人不解的是,茶艺师明明是学礼仪、学茶道重于学品鉴茶叶,却每每,将自己装扮成喝茶高手。

也许是职业需要吧。

福建广东之外的大部分省市,考茶艺师资格证,好像是开茶庄、卖茶叶、经营茶艺会所的必修课、通行证、特别派司。

因外省广大的非茶叶主产区,真正懂茶的人是不多的,那么,从事茶叶行业的人,便急需用这本证书加持,以证明自己的不同。

(当然,生为福建人,便幸运许多,不信你去试试,到外省,操着一口福建地瓜腔的普通话,人家自然不敢当你是不会喝茶的菜鸟——一般人的意识里,福建产那么多茶,哪会有不懂喝茶的人?然而真相并非如此。)

既然学这个证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进入茶行业,最终是为了实现茶叶销售,那么,学到证之后,一边用优美的茶艺表演迷倒顾客,一边把自己包装得十分懂得品鉴茶叶,就很有必要了。

看吧,这就是大多数令到证的茶艺师的实质——学的是茶艺,卖的却是茶叶。

真正令官方决定取消茶艺师资格证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应该与这种证书没有含金量,没有存在价值有关系。

茶艺师资格证考试的存在,对于茶行业的繁荣发展,帮助不大,对于茶艺师培训机构的繁荣发展,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广大的茶艺师资格证报考人员,对于茶艺、茶道礼仪,是一无所知的,必定要去报一个学校,培训一段时间,才能去参加考试。

而在2017年之前,大多数培训学校的老师,拿到的并非茶艺培训师资格证,也许同样是一本茶艺师资格证,只是等级比普通的更高级罢了。

在这样的考试背景之下,茶艺师资格证的含金量可想而知。

想来这就是官方取消它,或者把它并入餐饮从业人员的原因了吧。

从茶艺师资格证的失宠,到评茶师资格证的兴起,我们能看到茶行业正在发展、规范、和繁荣。

村姑陈细想了想自己多年来遇上的茶艺师,不专业者大有人在。

甚至,有些茶艺师,连茶道礼仪也没学全,却妄自冒充茶界高人,对各种茶叶指手画脚,发表出既不专业,又不谦虚的言论 ,还利用自己的茶艺师身份博得世人的认同。

有一位,把白毫银针认作了白牡丹

最可怕的一位,是在花香大红袍里喝出了机油味,并称,武夷岩茶都是手工的。

真想出机票请她去武夷山看一次做茶,看看茶有没有机会接触到机油....

当然,最好是请她亲自去做一次茶,手工的,看她的胳膊能经受得住几圈摇青 ......

相关文章:

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