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来源:茶文化之家时间:2020-02-29 03:50 当前位置:首页 > 茶文化 > 茶的故事 手机阅读

天地玄黄茶流史,宇宙洪荒道品香。

盘古开天辟地起,女娲造人功德全。

寰宇而开始产茶,茫茫出生茶运道。

中华源远茗国度,神州流长茶故乡。

华夏茶学广博大,茶道宗国大精深。

弹指之间进旧石,石火光阴步新器。

炎黄时代茶未始, 神农百草发明茶。

斗转星移来西周,茶道闻于到周公。

姬旦著作有尔雅,茶列贡祭史进步。

日月如梭驶秦汉,王褒消遣作僮约。

武阳买茶留名住,饮茶形成市场存。

电光石火进两晋,常璩华志蜀地贡。

杨炫人才才情盛,茶话故事著迦蓝。

风驰电掣入隋唐,茶叶体系初形成。

大唐产茶八十州,茶文传播大发展。

茶有蒸青传四种,饮有粗散末饼茶。

茶圣陆羽旷世才,举世奇才著茶经。

封演品茶精研究,著有奇书封氏记。

卢仝善于品写诗,著有茶歌佳话传。

斐汶人才著茶述,又新创新作煎茶。

庭筠撰写采茶录,苏廙大才十六品。

日新月异开大宋,茶风一改点茶来。

黄儒创成品茶录,一代茶书古今存。

赵佶奇著大观论,蔡襄异作茶录生。

审安创造集古今,著有大作茶图赞。

寒来暑往来大明,贡茶改为散芽茶。

唐寅才子绘烹品,徵明能画惠陆品。

紫砂壶中茶品最,中国茶化成瑰宝。

艺蘅创作煮泉品,次纾创世著茶疏。

张源有才著茶录,高起奇人作阳壶。

一朝一夕到清朝,茶叶发展体系成。

可宾异士著岕抄,一代名士茶风纯。

茶仙廷灿非常人,旷世巨著续茶经。

葵生好学著茶话,一弹指顷史现代。

中国二十省市区,优茶明达一千一。

中国茶经传世名,李宏巨著中华书。

中华生活经典扬,宗宪寻味品茶道。

陈斌吃茶乃高人,著成名著吃茶去。

茶分绿黄青红黑。季节可有四季茶。

中国古今十名茶,我今诉说茗茶好,

西湖龙井沁芳味。洞庭碧春香澈嫩,

信阳毛尖翠鲜整,君山银针爽壮齐,

六安瓜片浓香壮。黄山毛峰甘香味。

祁门红茶香馥醇,都匀毛尖绿清浓。

安溪铁音甜品香,武夷岩茶甘清香。

品茶怎可无茶器,茶器分壶杯洗盘。

炎帝时期石茶器。大宋时光陶茶器。

穷人多是竹茶具,富人当然金茶具。

大名时代青茶具,现代多兴玻茶具。

茶艺茶道两相辅,中茶文化历史久。

茶艺茶道茶核心,艺是选制烹品茶。

有道无艺空理论,有艺无道无精神。

儒家思想中茶术,和谐快乐礼节重。

道家思想中茶道,天人合一清雅洁。

佛教中国茶道神,禅宗平静悟道心。

再和各位叙述茶,以茶会友谊敬礼。

以茶代洒廉德性,经茶主媒祀禅风。

以茶作诗画舞游,经茶做菜食宴饮。

饮苛健身茶药健,弘扬茶化社发展。

挖掘整理茶史料,建立中茶文宝库。

发护中茶文育史,发展茶化旅游业。

充发媒体宣传用,普及茶知文化识。

倡导人茶德精神,促进精神明建设。

恢复发展历名茶,丰富茶叶品市场。

培训规范茶艺道,引导茶馆康发展。

扩大国际茶交流,增进友谊促茶展。

国家需识中茶道,有口皆碑茶道传。

我今说明中茶史,中茶文化代代传。

茶文化在中国五千年的传承中早已融入了中国人的骨子里,无论达官贵人或平头百姓都爱吃茶,茶也曾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出现。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像《红楼梦》中便有一段写道: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笑说:“该沏些个茶吃。”袭人晴雯二人忙笑说:“沏了一盄子女儿茶,已经吃过两碗了。大娘也尝一碗,都是现成的。”而老舍先生笔下的《茶馆》、《骆驼祥子》更是描绘了一幅幅贩夫走卒饮茶谈事的画面。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而在现实中,茶更是中国文人精神的一种物质载体,如同治三年的福安(现福安市)县令王师俭便曾作对联“试院煎茶并饮甘泉一勺水,仙潭分竹常平苦海万重波”以明不畏艰难之志。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如果说,酒可以浇愁,那么,茶也可以解忧。“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被李白戏称“风流天下闻”的孟浩然,因为仕途失意,自洛阳东游吴越之时,途经新昌,在他的《清明即事》留下了这样的诗句。诗人以茶代酒,落寞的心境不言自明。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而近代的老舍先生、林语堂大师,以及著名作家三毛更是茶道高手,老舍先生便在《多鼠斋杂谈》中写道:“我是地道中国人,咖啡、可可、啤酒皆非所喜,而独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万物静观而自得,短短七字,却道尽了历代文人骚客的心声,无论得意失意,不管左迁右迁,心中的宁静与拳拳报国之心始终不变,犹如一碗清茗中的茶叶,浮浮沉沉中散发的是屡屡清香。

卢梭曾经说过:生活过得最有意义的人,不是那些年岁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茶亦如是。对一杯茶,我们品味得越彻底,就能了解得越透彻。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茶器

最让人真切感受到这样一席茶味道的,就是这些因茶而设的器具。

说起来,无论是唐代陆羽创制的茶器二十八式,还是宋代审安老人的十二种茶器,抑或现代茶席包括煮水器、泡茶器、品茗杯这些茶器十余种的选择,不同的材质器形,以及它们之间彼此连接关系,都隐藏着神秘的符号。

而经验老道的喝茶人是符号的破译者,从这只壶、那只杯的关系中,在心里慢慢勾画出将要喝到茶的性格和味道。

茶器的选择,是对泡茶人的反作用,泡茶人对器皿的取舍尺度,从要冲瀹的茶品、所用冲泡手法来考量,进一步还要感知季节、时辰这些因素对茶的影响,最终呈现出一席茶。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茶声

从点燃一枝油薪竹开始,鹅毛扇扇动的风声里,油薪竹的火焰带着一缕白烟自下而上地升起,龙眼炭开始有爆裂声,让人心生期待。

直到炭炉里噗地一声,火焰结结实实地围绕在逐渐泛白地炭块之间。

壶里地水开始鸣叫,正是所谓“松风”的鸣响。

注水温壶、投茶入壶、出汤入杯,淅沥水声和器皿碰撞的声响,如果静下心来,就会听到茶席上全然不同的情绪,隐约而细微,但是却让人清晰探寻到最无可隐匿的内心。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品茶

对品茶这件事,古人说得最直白。

“饮茶以客少为贵,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幽,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

仔细思量,其中的深意并非单以形式上人数的多寡来断定喝茶雅俗之别,避免嘈杂喧嚣回归内心的宁静和疏淡才是喝茶的本意。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成就一杯茶是不容易的。

从采摘茶叶开始算起,大大小小要经历至少十来道工序。

茶的风格丰富繁杂,还不仅仅体现在制作工艺上,很多都需要岁月的沉淀。

正如茶非一日而成,泡茶也要一泡、两泡、三泡......茶味才出的来,回味才历久弥新。

有壶友曾经问我,你家这把壶怎么这么轻?壶体这么薄,是不是舍不得用泥,做工不好?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薄如蝉翼的薄胎

紫砂壶造型千变,工艺繁多,薄胎紫砂壶就是手工工艺的一种体现,不是舍不得泥料,这是一种娴熟的工艺体现。有的壶,薄如纸,是价值非常高的一种壶。壶体的厚度一般是在0.2-0.3cm之间。

人们常用“薄如蝉翼,轻似浮云”来形容薄胎紫砂壶。“薄胎”本是瓷器制作的“神技”,明清起,始有艺人将其运用在紫砂制壶工艺之中,传世虽不多,却开创性地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奇妙效果。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供春壶

薄胎壶看起来与普通紫砂壶毫无区别,造型同样是沉稳厚重,上手却很轻,印证了老子“大巧若拙”的道家理念。一把150毫升的小壶,托在手上轻若一块朽木,仅重50克,几乎可以漂在水面之上。

薄胎就是打泥片时打得比一般壶要薄,不算是一种工艺,而是一种技法,一种作者体现自己功力深厚的技法。由于胎薄、成形难,烧制时受热不均而易烧裂的原因,因而薄胎壶对技术纯熟程度的要求很高。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薄胎

薄胎壶兴起于广东潮汕地区,这是由于薄胎壶制作时对环境的湿度也有严格的要求,可以看出薄胎壶的制作难度较大,要制作出一把完美的薄胎壶,并非易事。作为一种实用器皿,这巧夺天工的薄胎壶要更多地照顾到“观赏”和“实用”的双重要求。“在手疑无物,定睛似有神”的薄胎壶,让人爱不释手,是意趣创作之妙品。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薄胎壶的保养

紫砂壶的重量取决于壶胎的厚和薄!厚胎壶符合紫砂茗壶古朴雅拙的厚重的质感,壶体具有足够的强度可抵御不可预计的外力伤害,以确保“长命百岁”。薄胎壶价格相对来说较高,原因在于其透气性好,难以烧制,做工难度大!考验的是壶者的制壶功力。厚胎壶与薄胎壶有其各自的特点与优势,关键取决个人的喜好。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薄胎

薄胎紫砂壶由于胎壁较薄,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格外小心,如遇到磕碰,壶比较容易“受伤”。在冬天使用前要注意先温壶,否则温差太大容易造成壶体惊破。薄胎紫砂壶的养用跟普通的紫砂壶一样,也怕油腻,每次泡完茶也要记得擦拭干净,放在通风处。

《诗经·卫风·淇奥》有诗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在淇水弯曲幽深的地方,隐约可见茂盛的绿竹,不禁让人联想到“君子”挺秀清朗的风姿,精选切磋的方向,淬炼琢磨的人格。这是第一次将“君子”与竹子联系在一起的史料记载,以竹为喻也充分彰显了“君子”的品格和才华。春竹、夏蕙、秋菊、冬梅,而时茶乃四时之茶,春夏秋冬皆宜,今天,是该将茶列入“五君子”之列了!

自古以来,竹、兰、菊、梅被文人墨客称为“四君子”,赋予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成为人格品德的象征。作为“四君子”之首,从历史维度看,竹子是最早以“君子”形式出现的植物;从植物生物学特性来看,竹、兰、菊、梅对应一年四季,雨后春笋的成语也说明竹子在春季生长最快,我国竹子分布面积最大的是毛竹(亦称孟宗竹),孟宗竹笋最大日生长量可达1.19米,至于夏兰和秋菊自然也是夏秋季节最受关注的植物,而梅多在冬季傲雪怒放;从科学维度来看,国际上通行的植物命名法规,习惯按照植物命名优先率原则来排序,既然君子最早指的就是竹子,而且竹、兰、菊、梅对应一年四季,因此“竹、兰、菊、梅”四君子之序也就自然而贴切。

“四君子”名称的由来,一方面是植物本身的习性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受到历代文雅儒士的推崇而至。明朝安徽徽州文人黄凤池曾辑《梅竹兰菊四谱》,以四种植物品性标榜君子清高的品德,得世人共识,此后竹、兰、菊、梅被统称为“四君子”。现代文人梁实秋对此意象风骨评价颇为精准:“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得,不趋炎热。合而观之,有一共同点,都是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做媚世之态。”

纵观历史,历代文人墨客均对“四君子”情有独钟。孔子这样评价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魏晋时期的陶渊明爱菊,他在名篇《饮酒》中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代林逋喜梅,他的《山园小梅》这样写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清代诗画家郑板桥在其诗画作品《竹石》中题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可见,“四君子”不仅是中国文人墨客的寄世情怀,更是民族的情感深处一份精神寄托与归属。

茶,原不在“四君子”之列,却同样有着淡泊、清幽的本性,尤以其香悠远,味新香而“慕诗客,爱僧家”,摘茶、制茶、饮茶、品茶甚至是茶具、茶器都成为了艺术。茶,生长在青山、幽谷之间;茶树生命力顽强,无论严寒酷暑,四季常青;茶树乐于奉献,春芽待采,年复一年,直到生命的终结。茶叶吸天地之精华,圣洁润泽;茶汤先苦后甘,愈品愈清;茶艺道法自然,崇俭尚和。

中国人喝茶历史悠久,起源于神农,兴盛于唐朝,一直传承至今,少说也有4700年历史了。陆羽《茶经》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书中对于茶叶泡制过程,包括选茗、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奉茶、品茶等方法都十分讲究,故世人尊称陆羽为“茶圣”。

茶之清雅平和的品德吸引了无数爱茶之人。白居易诗云:“起尝一碗茗,行读一行书。”“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看风小溘三升酒,寒食深炉一碗茶”等等,可见其茶不离手的习惯。相传乾隆巡访太湖时品尝了一种叫“吓煞人香”的绿茶,泡出的茶汤翠碧清香。乾隆大加赞赏并赐名为“碧螺春”,从此闻名天下。

鲁迅先生著文《喝茶》,其中说道:“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 清福 。不过要享这 清福 ,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感觉。”鲁迅将饮茶上升到文化层面,认为茶是一道精神饮品,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关系密切。当代作家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是现代中国爱茶之人的典范。作品展现了茶商在忧患深重的人生道路上的隐忍精神和坚韧品质。

茶文化起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糅合了儒、释、道家诸派思想于一体,随着时代的发展融入中华文化的各个阶段。中国多少贤达雅士赞赏于茶之精神内涵,在茶香中提升自我,丰富精神家园。时至今日,茶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五君子”之列了!

我国是茶之故乡,也是产茶大国,不同地区因各自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生长出了各具特色的茶。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使我国的丝绸与茶得以传播至其他国家,既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使得我国与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建立了和平、合作的良好关系,可谓贡献巨大。

据资料统计,截至2015年,我国茶园总面积达4316万亩,干毛茶产量达227.8万吨,综合产值达3078亿元。2016年,我国的茶产业发展仍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作为中华儿女,都应弘扬茶文化,助推茶产业。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以文化促产业,以产业带文化的良性模式促动下,我国的茶文化产业会进一步繁荣发展,从而打通全产业链,助推形成万亿元产值的茶产业,为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特殊的贡献。

一直以来,农林高校作为茶文化的推广与传播的重要平台,始终为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做着努力,尤其是浙江农林大学还专门成立茶文化学院,坚持将茶文化推广作为重要使命,率先开展了茶文化人才的培养工作。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成立于2006年,是我国首创培养本科层次的茶文化专业人才基地,后又成立了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为茶文化的精髓传承发扬提供了世界一流的国际化平台。浙江农林大学策划拍摄的茶文化纪录片《中国茶:东方的万能药》,在美国播出后受到美国各界高度赞誉,并被美国前总统卡特收藏,卡特还专门给制作方写信表示感谢。

2015年,浙江农林大学竹茶文化研究所成立,正式提出竹兰菊梅茶——“五君子”之说,将茶列入中华五君子的行列,与竹兰菊梅并驾齐驱。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国人们应共同努力,弘扬中国茶文化,做大做强茶产业,造福人民,并与全世界人民共享!

茶始盛于唐,至宋影响力达到顶峰,不仅成待客“必需品”,更发展成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推动者恰是宋太祖赵匡胤。

960年二月,“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召宰相范质等议政。召见之初设座赐茶,与之“坐而论道”。范质行礼完毕刚要坐下,赵匡胤就说:“朕最近有些眼花,看不清东西,烦请爱卿将奏折拿到朕面前。 ”范质上前递折子的空当,早已受命的内侍便把宰相的座位与茶全部撤走。范质回身欲坐,发现座位与茶都不翼而飞,只好站着搭话。从此,大臣们上殿议政再也不能与皇帝平起平坐。

宋太祖这一举动,对大臣们而言,皇帝赐座赏茶就成了荣耀、就是给面子。如此一来,得到皇帝所赐御茶便成大臣梦寐以求的事。皇帝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因而“赐茶”成了施恩臣子的妙招。

皇帝赐茶、大臣分茶、文人咏茶,喝茶习惯遍行于宋境,由此进化出了一系列与茶有关的习俗,“非茶不交,点汤送客”。宋林駉 《古今源流至论续集》卷四谓:“迨至我朝,往往与盐利相等,宾主设礼,非茶不交。 ”宾主对坐,桌案上总会摆着一副茶具、热着一碗茶。至于喝茶规矩,宋朱彧《萍州可谈》卷一“茶汤俗”条说得明明白白:“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汤取药材甘草者屑之,或温或凉,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 ”宋代迎客喝茶,送客喝用甘草香药熬煎的汤水,即所谓“点汤送客”,这一习俗延续到元末。清朝以后,茶饮取代了甘草药汤,送客时,端起茶杯就行。 摘自《北京青年报》

这一生,我不愿辜负的就是这两个,杯中茶给我宁静,心中人使我充实。

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其实社会就像是一个大江湖,虽然不是刀光剑影,动不动就血流成河,但也是勾心斗角,处处身不由己。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生活给了我们太多无可奈何。

但是只有经过这些无可奈何,才能到达行止由心的境地。所以要学会在阴霾中找寻温暖,在暗夜中探求光明,咀嚼平淡如水的生活,领略四季起伏的风景,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给我一杯茶,我可静我心。

若有闲暇,我想一书、一茶、一整天。偶尔看书饮茶,偶尔听风看景,慢慢的把这一天消磨掉。没太大的收获,却找到了久违的随性、真我。生活的最高境界,不是坚守平淡,而是以一颗平和浅淡的心,安然轻放每一寸光阴,乐享每一份暖香。把生活过得简单、精致。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品茶,只是为了得到片刻宁静,茶香袅袅,掩去了世俗的味道。于茶中修一颗平常心,笑看世间繁华。

茶有浓淡,有冷暖,人亦有起伏,有悲欢。且饮一杯茶,任所有的开心、不快都随茶叶沉淀,心头了无牵挂。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用心去沏一壶好茶,就像是用心去结交一位好友。

茶,源于自然,汲日月精华,沐春秋洗礼,从而有了如此山魂水魄的灵性。茶可以洗去浮尘,过滤心情,可以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拉得更紧密,拉得更透彻。

茶是有记忆的,在紧结的条索间记录了光阴的故事。每遇到一杯好茶,就如同遇到一个对眼的人,必须机缘巧合,然后一直在心中祈愿,换得一个不早不晚刚刚好。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遇到一个人,我可度余生。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人生不就是这样,所有的快乐都终将过去,所有的忧伤也都将过去。所以不必苦苦纠缠一件事或一个人,他们都终将离去。

所有的经历,其实都是一种修炼,等走远了再回首,会发现,这一切会让我们变得坚强和清醒。缘合则聚,缘灭则散,不执于苦,不执于乐,不悲过去,不贪未来,怀平和之心,恬淡的活在每一天。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但是我们的人生至少该有一次奋不顾身的爱情,不求拥有,不求结果,只希望在我最美的年华里曾经有这样一个人让我甘愿飞蛾扑火。

这样你心底就会有这样一个人,每每提起,你都一脸无奈,摇摇头说:“真是年少轻狂啊!”你不会因为与这个人没有结果而遗憾、懊悔,提起他的离去也能微笑以待。如此,甚好。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一念花开,一念花落。

这山长水远的尘世,再深的记忆也会搁浅,再美的花儿也会凋零。纵然青山和绿水也有永寂的一天,何况这红尘中的情爱。

喜欢你的人,给了你温暖和勇气;你喜欢的人,让你学会了爱和自持。无论谁出现在你的生命中都是一种恩怨,好的让你变得更好,坏的让你学会原谅。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有些道理是突然间明白的,在你明白之前需要时间。在你明白一些道理,遇到一些人之前,好好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一如你珍惜自己一样,即使你们终究会面对离别。

沏一壶好茶,静待那个可以陪我喝一辈子茶的人。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峨眉山山势巍峨雄壮,草木植被浓郁葱茏

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以特种繁多、种类丰富的植物而闻名天下,山中古木参天,流泉飞瀑,峡谷清幽,素有“植物王国”、“地质博物馆”之称,并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

峨眉山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景区气候适宜,景色迷人。山间云雾缭绕,弥漫山谷,山顶常是天高云淡,祥云环绕,瑞象频现,常常可以观看到云海、日出、日落和佛光。

佛国仙山,烟雨峨眉,洗涤心灵......是极佳的休闲避暑旅游胜地。初夏时光,邂逅秀美峨眉,探寻森林氧吧,感悟幽幽茶香,诠释峨眉山水的甘甜,来一场花海佛国寻觅之旅。

探密森林氧吧,感受千年古刹“禅茶一味”

峨眉山山势巍峨雄壮,草木植被浓郁葱茏。一旦进入峨眉山,就能看到满目苍翠,清心涤滤。任你去体味人生如禅的淡雅和闲适,感悟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这里植被丰富,水质优良,空气清新,山水相融,有天然氧吧之称。清音阁、万年寺、洪椿坪、九老洞、洗象池等地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达到国内风景区的最高水平。

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万年寺则是道场之核心,禅茶历史悠久。这里常年绿树茵茵,佛音缭绕,佛教氛围浓郁而厚重。万年寺旁的万年雪芽坊,峨眉山首家“私人订制”养生密地,位于峨眉山中山区,徒步只需五分钟便可前往峨眉山主寺庙万年寺听佛法悟禅经,领略太白诗情。沿游山步道一路前行,聆听双桥清音,在峨眉山的原始森林里,享受大自然赐予的“氧吧”、“日光浴”、“山泉水”。万年雪芽坊,掩映于密林深处,青山绿水之间。以禅茶文化为主调,突出绿色、生态、环保的养生密地概念,是品茶的好去处。

特色茶旅:诠释茶之美,尽享茶人之乐

今年,峨眉山高山有机生态茶园,开启了茶旅体验新玩法。峨眉山特色茶之旅,让到峨眉山旅游的消费者,到峨眉雪芽基地进行绿色漫游参加采茶、制茶活动,与村民一道唱茶歌、跳茶舞,体验茶人之乐。

峨眉雪芽有机生态茶园分布峨眉山核心景区海拔800--1500米之间的群山幽谷中,群山环绕,林海如烟,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菲。位于峨眉山黑水村的有机茶园基地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常年云雾缭绕。

千年禅茶文化泌润峨眉山的大小茶人,峨眉山升级版的特色茶旅线路,已成为大众寻求心灵释放的一种全新概念的休闲方式。

乐活山水,罗目印象,峨眉山漂流好去处

夏日来临,峨眉山罗目古镇峡谷漂流5月20日开漂。漂流地距离峨眉山仅5公里,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旅游线路上的重要节点。漂流全程河段约5公里,总落差106米。水流有缓有急,河段分为勇士漂、逍遥漂。漂流总时长约100分钟。

沿河两岸水系景观旅游、休闲互动娱乐、沙滩乐园、生态活水游泳池、沙滩排球、水上麻将、河滩烧烤、啤酒长廊、罗目河段水上集市等项目。

漂流价格190元/成人、儿童票优惠到90元/人。周一至周五,乐山本地人只需98元/人,周六周日138元/人,外地游客将有20~100元不等的抽奖优惠。

罗目古镇,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商周时期已有人居住,这里相传是明清时期茶马古道从平原进入山区的第一站,至今保持着不少传统的手工艺和传统风味小吃。近年新开发的水上漂流项目“罗目印象”则为这座古镇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机与魅力。

诠释峨眉山好水的甘甜,发起寻源之旅

如今跨界好手农夫山泉用另一种方式诠释了峨眉山好水的甘甜。亿万年间,峨眉山经历了从高山到海底的5次起落,多种岩层并存,山泉水从岩石裂隙中渗出,滤出丰富的天然矿物元素,汇集成流,成为优质的天然水源。

从原始森林里的12公里取水管道开始,峨眉山的天然好水就开始了它不平凡的旅行。溪流、高山、树木、竹林,岩泉四处溢出,野花漫山香阵。前往水源地的路上,装一瓶这样的好水,盛一罐这样的空气,然后爬山,探寻峨眉山原始森林,游览峨眉山泉天然水源地。

整个探访过程中,有水测试互动、参观农夫山泉工厂生产线、见证生产工艺、灌装过程等环节,当然也有很多峨眉山的美食供大家品尝哟。

点击这里收看中国最棒的视频旅游资讯>>

注:此文属于人民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天高云淡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诠释茶之美,尽享茶人之乐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峨眉山罗目古镇峡谷漂流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诠释峨眉山好水的甘甜,发起寻源之旅

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喝茶,甚至走上了学茶的道路。有的人在学茶的过程中变成了茶叶知识的达人,备受亲友好评;有的人在泡茶的时候悟出了人生真理,参透了人生的终极奥义。

那么,你学茶又是为了什么呢?我们访问了身边一些茶友,希望能得到启示。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大嗓门可变优雅小姐

优雅就像秋裤,自己知道暖和就行,不用遇见谁都露出一截展示一番。说到这个话题,我们就要说到一个小学老师的故事。小李是一个性格十分活泼的女孩,只要一见人就笑呵呵的。可就是说话有些大嗓门,颇有王熙凤的架势。这样一个形象想必是和优雅二字沾不上边。

因为对茶感兴趣,她在空闲时开始找师父学茶。每天一下班都呆在师父的茶室里。几个月的时间,她从一个茶盲,变成了一个茶痴。她还把茶融入进她的课程中,教孩子们泡茶、品茶,孩子们也乐在其中。

逐渐地,再见到她时,她开始变得温柔和优雅起来,说话轻声细语,处事从容淡定。以前的眉宇间的愁容散了,做事时的急迫也看不到了,面容总是微微笑。

问起她这种转变时,她说:“可能是因为开始喜欢喝茶的原因吧。想想也是,为什么说爱喝茶的女人优雅得体,只因那泡茶的一招一式,都会不自然地变成自己生活中的样子。

客户或许隐藏在茶席间

交朋友有很多种方式,我们喜闻乐见的大多是在酒桌上,一杯酒下肚,陌生人秒变好兄弟!可惜,这并不是以心换心,而是酒精催生出的情谊。

这是一个客户经理的故事。职业的缘故,他喝酒的能力自然不在话下,在酒桌上他确实交到了不少朋友,但等酒精挥发后,好像情谊也跟着褪去了。伤了身体不说,想要的拓展人际圈似乎也并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机缘巧合,他从朋友那里接触到了茶,发现这是一个新的人际交往的环境,在茶席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似乎更加坦诚和有效。因为这是一个由兴趣开始的人际圈,大家在这里并不是为了生意或者其他的目的,只是为了坐下来喝杯好茶。

参加不少茶会后自然开始和很多人成为了茶友,大家也从开始的茶友关系不断升华,和朋友一样一起去吃饭、唱歌、旅行。这些人起初可能并不那么符合他工作的需求,但事实却往往相反,对他有了信任,他原本扩展人际圈的目的也自然达成了。

专业达人备受欢迎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所以我们生活中,尤其是很多长辈都是爱喝茶的,甚至可以说是茶不离手。送礼时,茶也是上上之选。

但令人惊讶的是,大家喜欢喝茶,却基本不了解茶,好多人喝了一辈子茶,就连六大茶类都弄不明白。

如果你想学茶,专业知识一定不能忽略。不能为了风花雪月的文艺感,就忘掉了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当你懂了茶的专业知识,势必会成为朋友和亲人眼中一枚了不起的人物。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等你学了茶后,亲戚们遇见你再也不是催婚、问工资多少了,而是询问自己应该喝什么茶,家里的这款茶好不好,究竟用什么茶具泡茶比较好等。

对于专业知识,咱们切记不能成为半罐水响叮当的人,一定要学有所成再出去炫耀,不然一切付出都是前功尽弃,要学就学好,学一门精一门。

泡茶犹如打坐,思考人生利器

学茶需要我们会泡茶,而泡茶本身是一个需要耐心的过程。当你在细心地准备茶器,等待水烧开的时间里,人会自然变得平静,心境开始沉下来将内心放空。

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去外面走走,去挑战自己,首先要做的可能就是在一个时间段里放空自己,甚至忘掉自己。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趁此机会好好与自己独处一番,认真学习泡茶的过程。

在这一泡一泡重复的动作中,人和心都能真正得到平静。而你,也会在这许多微小的等待的时间中,想明白很多事情。毕竟,有些事就是需要等待。

饮茶的趣味不比K歌差

无聊,其实是人生的常态,我们不可能每天都精彩纷呈、精彩绝伦。

我们要学会享受这种无聊,把这种无聊变成放空自己的宝贵时间。如果真的想要打发无聊,也有很多办法,看电影、听歌、看书、和朋友唠嗑……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但不要忘了,喝茶其实也是件颇有情趣的事情。每一泡茶的滋味、口感,它的变幻莫测都是我们神奇的宝藏。

喝茶的有趣在于重复却又不同,看似一个人每天做同样一件事情,但每一种茶,每一种泡法,每一位朋友的感受,它们都会有所不同,不断地去鉴别,去了解,去发现的过程才是最大的乐趣。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我们一直追寻的学茶之道,可能并不只是为了学茶,而是为了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人际圈、生活情绪、性格特征等等。茶能带给我们的不只是饮品那么简单,不然它就不会如此地吸引我们,那么久,那么广。愿你也能在一杯茶中,看到自己的变化。

在如今人们生活中,“茶”已经成为极为常见的字眼。但是在唐代以前,少有“茶”的字眼。有一种普遍的说法认为,在古代,“茶”与“荼”是一体的,“荼”即是“茶”。但也有人认为,古时“荼”的涵义要比“茶”广。不管哪种说法正确,可以肯定的是,唐代中期陆羽《茶经》刊印之后,“茶”字便广泛流行起来,而且其意义也同今天的茶类似。

有意思的是,“茶”字广泛使用后,唐代及其之后的有时还会用“荼”来表示“茶”,例如,在清代甚至当代的书法作品中,仍然能够看到以“荼”指“茶”的现象。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晚清吴昌硕书帖《角茶轩》,是笔者近日阅读所得,又延伸阅读了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略有所获。

吴昌硕书帖《角茶轩》,篆书横披,行草落款,系光绪乙巳年春应友人孝谦之请所书。其下两款落款,其中款对主题“角茶”的典故做了说明,而另外一个落款对“茶”字的字形作了说明:“茶字不见许书,唐人于頔茶山诗刻石,茶字五见皆作荼。缶又记(钤印)。”

于頔何许人?于頔是唐宪宗时宰相,生年不详,卒于818年。与著述《茶经》的陆羽(733年-804年)、诗僧皎然是同时代人,但应比陆羽年轻。

于頔擅书法,写有“茶山诗”并镌刻于石碑,即吴昌硕在《角茶轩》落款中提到的“茶山诗刻石”。吴又说:“茶字五见皆作荼”,是说于頔诗中出现的五个“茶”字,全刻作“荼”。并说:“茶字不见许书”,“许书”,指东汉许慎编著、解释字体来源的《说文解字》,这是中国第一部字典,而“茶”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中是没有的。

汉字在形成之初没有“茶”字,常用“荼”字指代“茶”。然而,除当作茶饮的含义之外,“荼”字还有“苦菜”、“荼毒”、“茅芦白花”等多种释义。茶的应用发展到以饮用为主的时期,“荼”字显然不能够概括茶在社会生活中出演的角色。为与含义广泛的“荼”加以区别,文人创造出了专指的“茶”字。

另据清代学者顾炎武考证:“按茶荈之茶,与荼苦之荼本是一字,古时未分……愚游泰山岱岳观览唐碑题铭,见大历十四年(779年)刻‘荼药’字,贞元十四年(798年)刻‘荼宴’字,皆作荼……至会昌元年(841年),柳公权书玄秘塔碑铭、大中九年裴休书圭峰禅师碑茶毗字,俱减此一画,则此字变于中唐以下也。”(见《日知录》)

据清《义疏》记:“今‘茶’字古作‘荼’,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也就是说,到了中唐时期,陆羽已在书写和使用“茶”字。不过,没有更多的证据证明“茶”字是陆羽一人所创。或者可以这么认为,书法、碑刻中使用“茶”字在“中唐以下”,而书籍刻本中使用“茶”字则在“中唐以前”。

《茶经》写作修订历时14载,大约成书于775年(也有说法认为,陆羽于765年完成《茶经》,775年以后再度修改,780年后定稿),传播数十年后,出任湖州刺史的于頔(于頔791年任湖州刺史,且根据史料分析,其茶山诗是在任湖州刺史期间所刻)为何还用“荼”字呢?

这说明在当时,可能“茶”与“荼”两字并用。另外一种解释,笔者认为与出版技术的发展有关。东汉蔡伦造纸,隋唐有了雕版印刷,不必像先秦时期必得仰仗钟鼎碑石来记录历史事件。此时,碑刻更多地转化为金石欣赏艺术,所以,于頔的“茶山诗刻石”作“荼”字,是一种艺术手法,体现的是艺术家的一种复古情怀。

唐代以后的宋元明书画,延至晚清民国,都有艺术家以“荼”指“茶”。吴昌硕书法《角茶轩》中的“茶”也是多一画,写作“荼”。甚而当代不少书法家在写“茶”字时也会写作“荼”。可见,在表达“茶”的意思,书画家或出于审美之故,多用“荼”,而文人学者出于文化传播的准确性,则统一用“茶”。

顺便提一句,说到现当代艺术家用“荼”字,大家最熟知的要数吴冠中的笔名:吴荼茶。根据吴冠中年表可知,1938年,吴冠中在国立艺专预科结业,升入本科学油画。这一年,他开始用“吴荼茶”为笔名,后改为“荼”,成为画作上的签名。但何以用“荼”为别名,吴冠中并未给过解释。

有艺术家分析,曾经留学法国的吴冠中,对梵高尤为崇拜。吴冠中曾经说过,“梵高用红色画树,那旋转奔放的运笔直指夜空,那强烈豪迈的情感,那沉着、浓重的红色达到了如火如荼的妙境。” 或许可从这段话中看出吴冠中用“荼”为笔名的端倪,当然,此时的“荼”似乎与“茶”的关系不大了。

茶始盛于唐,至宋影响力达到顶峰,不仅成待客“必需品”,更发展成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推动者恰是 宋太祖 赵匡胤 。

如果说“ 杯酒释兵权 ”解除了武将对赵家皇权的威胁,那宋太祖之前悄无声息“废座撤茶”则是在文臣面前立威。正、野史都说到这事,960年二月,“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召宰相 范质 等议政。召见之初设座赐茶,与之“坐而论道”。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网络配图

范质行礼完毕刚要坐下,赵匡胤就说:“朕最近有些眼花,看不清东西,烦请爱卿将奏折拿到朕面前。”范质上前递折子的空当,早已受命的内侍便把宰相的座位与茶全部撤走。范质回身欲坐,发现座位与茶都不翼而飞,只好站着搭话。从此,大臣们上殿议政再也不能与 皇帝 平起平坐 。

宋太祖这一举动,对大臣们而言,皇帝赐座赏茶就成了荣耀、就是给面子。如此一来,得到皇帝所赐御茶便成大臣梦寐以求的事。皇帝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因而“赐茶”成了 施恩 臣子的妙招。

宋王巩《甲申闻见二录补遗》记载了 宋神宗 在议政的崇政殿召见时任太子少师的张方平时就“赐座啜茶”。当然,与议政殿赐一杯茶相比,大文豪 苏东坡 就更幸运。王巩《随手杂录》说, 宋哲宗 曾经派 太监 秘密赐茶给苏东坡。赐茶的使者极其神秘地对苏东坡说:“某出京师,辞官家,官家曰:‘辞了娘娘来。’某辞 太后 殿,复到官家处,引某至一柜子旁,出此一角,密语:‘赐予 苏轼 ,不得令人知。’出所赐,乃茶一斤,封题皆御笔。”这个故事。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网络配图

至今读来 令人捧腹 ,不过从侧面也反映了当时贡茶之珍贵,连皇帝都把它当成一等一的好东西。苏东坡得到这样珍贵的赏赐后,并没有独吞,还分赠给朋友,的确是豪迈慷慨,加上他文学造诣,称“千古一人”也实不为过。

皇帝赐茶、大臣分茶、文人咏茶,喝茶习惯遍行于宋境,由此进化出了一系列与茶有关的习俗,“非茶不交,点汤送客”。宋林駉《古今源流至论续集》卷四谓:“迨至我朝,往往与盐利相等,宾主设礼,非茶不交。”宾主对坐,桌案上总会摆着一副茶具、热着一碗茶。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网络配图

至于喝茶规矩,宋朱彧《萍州可谈》卷一“茶汤俗”条说得 明明白白 :“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汤取药材甘草者屑之,或温或凉,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 宋代 迎客喝茶,送客喝用甘草香药熬煎的汤水,即所谓“点汤送客”,这一习俗延续到元末。 清朝 以后,茶饮取代了甘草药汤,送客时,端起茶杯就行。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据史料记载,从西汉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起,中国茶叶与丝绸、瓷器成为主要运往欧洲西亚的贸易品,茶文化已成为连接国内外和平、友谊、合作的纽带。湖州茶文化的流行、远播,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助力;丝绸之路的兴盛,离不开茶叶的远销。为了解茶叶随丝路传播世界的历史,7月7日,湖州师范学院“‘一带一路’一实践,共兴共赢共发展”暑期社会实践团特地前往陆羽茶文化博物馆进行访问学习。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陆羽茶文化博物馆于6月17日正式开馆,是继湖州市丝绸文化博物馆、湖州文化博物馆之后的又一力作,其成立有助于湖州特色文化的名片建设。团队一行前往陆羽茶文化博物馆,有序参观陆羽茶博物馆的南北两大厅,深度了解唐代茶圣陆羽隐居湖州的故事及其笔下《茶经》,体会中华茶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与此同时,团队成员拾级至二楼,在六大茶系体验区喝上一杯汤色浓酽的好茶,切身感受湖州茶文化的魅力。当场大学生问及如何将茶文化与“一带一路”相联系时,相关负责人表示,湖州茶文化“以茶为媒,以茶会友”成为沟通世界的桥梁,茶叶贸易更是繁荣昌盛,便于联结沿线国家,增进贸易往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现代诗歌] 中茶万年歌

“一带一路”是企业引领国际茶文化传播的新热潮,推介茶叶电子商务、茶文化融入“一带一路”发展。大学生党员作为时代的先锋者,有勇气、有决心,更应担当起责任,坚持文化先行,用实际的专业知识树立文化引领经济的高度自觉,共倡丝路文明!

商学院

“‘一带一路’一实践,共兴共赢共发展”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通讯员:朱秀剑 沈丽莹 吴洁 陈勇

相关文章:

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