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小知识

来源:茶文化之家时间:2020-05-25 20:00 当前位置:首页 > 茶文化 > 茶的故事 手机阅读

日本茶道小知识

人在草木间,于是得“茶”字。“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著名的茶学家陆羽赋予了茶灵魂,于是茶得以走上历史舞台,一路生生不息,大放异彩。

日本茶历史

日本茶道历史的开端和中国唐宋期间的禅宗有着牵连不断的关系,纵观日本茶道史的漫长画卷,初起于隋,兴于唐宋,在这期间日本茶道不停地和中国的佛教禅宗礼仪交织在一起,直到宋末,中日两国的交互学习中断,此时成为了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的一个分水岭。

之后明朝时兴起的用热水泡茶而弃茶渣的泡茶方法没能流传到日本,日本在后来几千年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各种茶道流派,诞生了多位茶人,参合了政治斗争之后,保留了更多禅宗仪式感的饮茶流程遂成为我们今天所说的日本茶道。

日本茶大事记

前3400年:神农氏发现神秘药引——茶。

760年:唐朝茶人陆羽著《茶经》详述茶的功能和饮用方法。

805年:最澄禅师将茶种从大唐带至日本,种于比睿山下,这时候的“茶”主要是以药的形式在贵族之间流行。

808年:日本皇室首次在皇家庭院中开辟茶园。

1191年:荣西禅师将茶种及茶道由大宋带回日本,种于几处寺庙内。

1211年:荣西禅师著《喫茶养生记》,提出“茶乃延年养生妙药”的说法。

1214年:荣西赠《喫茶养生记》和茶给当时的三代将军——源实朝,由此茶道由贵族阶层扩大至武士阶级间。

1227年:陶艺匠人加藤景正(史称藤四郎)学习大宋陶器技艺有成归国,在濑户开窑开始烧制茶器。

1253年:道元禅师亡,著《永平清规》详述中国禅寺各种清规戒律,包括茶道礼仪的基础。

1319年:称名寺住持受北条貞顕之托研磨茶叶,由此开起抹茶法盛世。

1398年:足利义满建金阁寺,由此开启奢华茶会的风靡时代。

1403年:史料中首次出现了民间茶铺,是为现代喫茶店的雏形。

1422年:侘寂茶创始人村田珠光诞生,由此预示着奢华茶会风尚的终止和真正茶禅一味的顶峰时期来临。

1522年:千宗易诞生。

1548年:有茶道界“天下三宗匠”之一之称的津田宗及开始撰写首部关于茶会实录的《天王寺屋会记》,这本实录是现在研究当年各武将关系及历史事件的重要参考史料。

1585年:千宗易被丰臣秀吉赐名千利休。

1586年:丰臣秀吉建黄金茶室,与此同时利休开始创作乐茶碗。

1587年:丰臣秀吉召开北野大茶会,并展出大量收藏品。

1591年:利休亡,留遗言“力囲希咄,祖佛共杀”。

1646年:利休之孙千宗旦袭承利休侘寂茶思想,建茶室“今日庵”。

1658年:千宗旦亡,三千家成。

1736年:京都东山的隐元禅师以卖茶翁之名首开通仙亭,开始一边教授禅学一边卖煎茶。

1803年:不昧公松平治乡建大崎园,开始有意识的培养茶道及和果子职人。

1906年:冈仓天心著英文版《茶之本》(The book of TEA)将日本茶文化推向世界,在红茶和咖啡盛行的新时代杀出一条血路,带动日本茶道走向复兴。

茶分类

日本茶道小知识

茶的种类简单来说由是否发酵决定,通常我们所说的红茶、煎茶、乌龙茶其实所用茶树种类基本类似,但在制茶过程的不同发酵度最终决定了他们成为完全不同的产物。

不发酵茶

制作步骤:

1.蒸煮茶叶;

2.充分揉捏碾碎;

3.干燥。

从采茶开始到完成加热的整个过程中,没有长时间让茶叶处在和空气接触的状态下,每一个环节都紧密衔接。

这是大多数日本茶常用的制作方法,但我们所说的日本茶,即便是不发酵类也分成很多不同种类,比如似乎变成了日本茶代表的抹茶和很多日式旅店内给客人接风准备的煎茶就属于不同品种。日本常见的茶,主要分成碾茶、番茶、ほうじ茶、煎茶、玉露、かぶせ茶、芽茶几种,被大家熟知的抹茶其实是属于碾茶类的优等生,而真正在日本茶界中担当中流砥柱的则是煎茶。

发酵茶

发酵茶中又分成半发酵和发酵两种。以乌龙茶为代表的半发酵茶主要工序为:

1.将茶叶放置一段时间;

2.炒茶;

3.揉捏碎茶;

4.干燥。

而以红茶为代表的发酵茶的主要工序为:

1.将茶叶放置一段时间;

2.揉捏碎茶;

3.再次放置一段时间;

4.干燥。

主要区别仅在于是否有加热(炒茶)过程,但两者都必须经过至少一道放置工序,这道所谓的发酵工序让茶叶有更多和氧气接触的机会,这也是大多数发酵茶有涩感的主要原因。

茶季节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妙玉之口提到了诸多煎茶用水的情节,诸如用“旧年蠲的雨水”,特意收集来的“雪水”,“收的梅花上的雪,埋在地下”等;而唐朝陆龟蒙在《煮茶》诗中留下“闲来松间坐,看煮送上雪”的句子,宋朝苏轼也在诗作前留序道“梦文以雪水煮小团茶”。由此可见,煮水煎茶在中国唐宋时期也算得上是风俗,而陆羽在《茶经》卷三中所述关于煮水文字中也有“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说法。

饮茶煮水尚有这么多讲究的说法,采茶的时节自然也不例外,茶叶随自然环境也会各有差异,水份及养茶时间的多寡长短都会给茶最终带来不同的口感,于是就有了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茶。

从中国的采茶季节来看,春茶经过冬季的休养生息,再加上春雨滋润之后,茶芽更饱满柔软,因而也普遍深得大众喜爱,相较其他几季茶来说,身价较高些,当然根据种类不同也并非绝对。

而日本的茶种本就由僧人从中国带入日本,自然个中种植方法和中国茶触类旁通,一般在立春开始之后88天,也就是大约到5月初为止被称为新茶的季节,也是指一年中最早开始采摘的茶叶,日本把新茶又叫做一番茶。

有了一番茶,自然顺延着有了二番、三番,这其实从时间推演上来说相当于中国采茶的春、夏、秋茶了。整体上来说,日本一番茶的采摘时间没有一个确切的日期定数,根据产地不同也会有一些前后出入,但大多不会超过4月、5月,一番茶采摘完后大约50天左右收的茶就称为二番茶,其后再过约50天则为三番茶,最后到10月前后入秋时摘下的年终最后一批茶则叫做秋冬番茶。

因为日本主要普及的是“点茶法”,茶叶都需要经过一个碾碎荒茶的过程,故而在季节性方面则不太强调初春嫩芽的优势。

茶器、茶道及茶人

日本茶道小知识

茶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开始说茶道之前,先要来认识一下茶道中一些特有的用具。

棗:是普及率最高的一种薄茶器,因为和植物果核形状类似,故得此名。也因了这名字,枣色的棗最为多见。

茶入:简单来说就是茶杯,但是专指和浓茶时候的陶制茶杯,是属于茶道高段位的人才能特别使用的一种身份证明。

茶筅:打散茶在茶道中叫做“点茶”,用来点茶的道具即是茶筅,有些类似刷子,但其竹丝条的弧度实际上则是颇有讲究的设计点,可以将抹茶粉均匀的打散在碗中。

茶勺:用来取抹茶的专用工具,多为竹制,也有比较高级的象牙或者某些动物的角做成的贵重品。旧时多由茶人自行制作,所以茶勺的柄长和重量以及整体的弧度形状都是相当考验茶人技术的。但因为过去茶人们每次举办茶会用过之后都直接废弃,所以现存的比较有历史意义的茶勺很少。

柄勺:取水用带长柄的小钵,夏天用的造型比较小巧,冬天用的相对大一些,一般也都为木质。

釜:特指煮茶水专用的小炉子。

棚:放置茶会道具专用的架子,一般只有茶室面积超过4.5个榻榻米大小时才可以放置。

怀纸:本意是指可以放在怀中轻便携带的和纸,现在主要用于茶事或者茶会中用来代替盆碟盛放和果子。另外如果茶会时喝的是薄茶,则需在喝完茶之后用手指轻轻擦拭口唇和茶器接触的地方,然后用怀纸擦干净手指,而如果喝的是浓茶,则可以直接用怀纸擦擦拭茶器。

黑文字:原本是茶会时替代刀叉取和切和果子用的竹签中的一种,现在多用来指全部的竹签。

急须:泡茶专用的茶壶,不仅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到茶叶的口感,甚至连急须的形状也会微妙的改变茶的美味程度。

著名茶人及流派

奈良流/珠光流:村田珠光

室町时代的著名茶僧,侘寂茶的创始人。最初因不愿出家而选择学习茶道之路,却在30岁时遇到其人生禅师一休宗纯最终步上禅茶一味的进阶之路,在与花道匠人能阿弥的交往过程中不但加深了其对茶道的综合理解,并由能阿弥引荐得到了足利义政的知遇。其茶道对千利休产生深远影响,并培养了众多奈良流的茶人,被尊称为茶道祖师。珠光流提出了侘寂茶理念,比起形式更重视茶道的禅心。

堺流:武野绍鸥

战国时代富商出身,是千利休茶道成熟的技术支持来源,而今井宗久和津田宗及更都是自认为其门下弟子。

东山流:能阿弥

室町时代的著名水墨画家、鉴定师,茶道、吟诗、插花、香道均造诣非凡,以其为代表的东山流是确定最初茶室基础格局和茶道具放置台棚制式的茶道流派。

志野流:志野宗信

在茶道上造诣颇深,但在香道上更为出名,是目前日本最大的香道流派。

织部流:古田织部

结合了利休的侘寂茶和远州流,独创了以侘寂茶为精神核心辅以武家礼仪的新流派,织部流在茶碗上及其讲究,只用天目茶碗,茶室榻榻米上不放置茶巾而直接放置茶碗和茶道具。

远州流:小堀政一

贵族茶道流的代表,以侘寂茶为芯,经过织部流,最后综合在小堀远州身上成为远州流,强调“寂寞美”,其茶道既有贵族的华贵感但又不失茶道最根本的雅致,在武士贵族阶级极具影响力。

小笠原家茶道古流

与千利休完全不同宗的茶道流派,甚至可以说是诞生在侘寂茶之前的古老茶道流派。

有乐流:织田有乐

织田信长胞弟所创茶道流派,属于武家贵族阶级中也是高档次的茶道,以藩主、城主为主要传承发展目标,故受众范围小但艺术成果较高。其所建茶室“如庵”为日本国宝之一。

相关文章:

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