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紫砂壶具有透气性,有理论依据么?

来源:茶文化之家时间:2020-04-05 14:42 当前位置:首页 > 茶文化 > 茶的故事 手机阅读

隔夜不馊?有气孔?有吸水性? 太扯了

请您,用实际使用紫砂壶经历,反推,证明紫砂壶没有透气性,隔夜会搜,没有气孔,没有吸水性。

隔夜不馊是真的,甚至三天五天都不馊,不过我总感觉不馊不是因为透气性,至少透气性不是主要原因,砖瓦的透气性就比紫砂好,用砖瓦的材料做壶可以不馊么

都说紫砂壶具有透气性,有理论依据么?

我以前也是信紫砂透气的,被一个玩瓷器的朋友给损了,另外,日本学者也认为中国太夸大紫砂的优越性,他们只用瓷器。

玩紫砂,在于它的变化

问题是紫砂壶会吐黑,那不是透气至少会吸水吧?

紫砂壶三五天不用,注入热水就会出滋滋声,这是吸水性的证明!隔夜不馊指的是夏季,陶瓷的一天一夜肯定变质,紫砂壶粗砂的壶两三天没问题,不透气会不馊吗?还有,紫砂没有气孔结构注入热水后盖子上的热气和凝结的水珠哪里来的?

当紫砂壶的贯通性及半贯通性气孔能够奇迹般的“透气不透水”时,一般来讲是不吐黑的,除非“茶尘被透”,通常情况下,吐黑是半贯通性气孔特别是开口于内壁的“半透水”带来的茶渍,如果贯通性气孔“透水”那就是“渗水”了。

我个人认为理论上“隔夜不馊”的说法有点扯,因为“馊”是指食物腐败,即霉菌生长并产生降解物(通常是酸性),只不过在初期,肉眼看不到生长中的霉菌。当然,我们需要排除,在保持一定温度并与外界相对隔离的情况下,有可能茶叶中的成份在水溶剂中会产生“无菌性”反应(产生酸性物质)。不要忘记,紫砂壶的“流嘴”与“的子孔”可是与外界“通透”的两大缺口。如果我们想要食物不腐败,最好的办法就是“真空包装”,为什么?因为霉菌无法生长,同时还需要一定温度的“冷藏”,为什么?因为一般来讲“化学反应”需要相对的高温度,当然不真空包装的话冷藏也不利于霉菌生长。为什么人们为防止食物霉变在没有冰箱的情况下置于“通风”处(对流),是想“尽快”干燥,因为干燥也不利于霉菌生长。

壶表的水气化,一是蒸发,二是盖沿的缝隙水蒸气从壶内往外“冒”。壶外的冷凝水,是壶表一定的温湿度造成,就象“回南天”室内的墙壁“冒水珠”一样。

前面讲了“隔夜不馊”有点扯,老田说要实践来证伪,所以我用了“理论上有点扯”。理论上我们可以牢记一点,就是霉菌在空气中几乎是无处不有,它需要遇到一个合适的培养基来生长,这个培养基的温度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因此,在比较泡茶器具谁馊得快时,要尽可能选择同容量、同器型、同种茶叶、同水温、同室温等来比较。

紫砂壶的“透气不透水”主要由贯通性气孔决定。紫砂壶的“双气孔结构”讲的是贯通性气孔与闭合性气孔(气泡),气泡是起保温作用。实际上,紫砂壶的气孔有三种,一是贯通性气孔,二是半贯通性气孔,三是闭合性气也。理论上认为,这三种气孔成正比例关系,所以国标《紫砂陶器》对壶类的技术指标中有一项是吸水率为2.5-6.0%。显然,紫砂壶的“透气不透水”、“吸水性”、“气孔性”可就不是扯的了。瓷器的吸水率要求是2%以下,更严格的是1%以下,即是说瓷器追求的是“不透气”、“不吸水”、“无气孔”。

都说紫砂壶具有透气性,有理论依据么?

讲一下往事:

当年,我要求老妙在烧制紫砂壶时尽可能控制在最低烧结温度时出窑,这是最大限度保有紫砂壶三种气孔率的最佳技术活。但这个要求的代价是成品率极度低。我们可以反推理,现在所有烧制的紫砂壶,有谁愿意这样烧?所以,我的这个要求造成当年老妙有几批次的壶吐黑严重甚至渗水,其实,在这些批次的壶中有极少的成品率,那气孔率可是杠杠的,这就是极致的“透气不透水”,你认为这样的壶应该如何标价?你认为紫砂艺术壶不追求这样的基础指标艺术还有意义吗?干脆叫“艺术紫砂壶”得了,就是紫砂是为艺术服务,而不是艺术为紫砂服务。所以我一听到什么精工和艺术通常是嗤之以鼻,不是说我们不追求精工与艺术,是我们必须首先讲究它是一把紫砂壶。这就是妙道紫砂的魅力,即对紫砂壶本真的追求,进而再谈精工与艺术。

评论不能上图,只好单开一层接第四楼,挺跑题的,但是…还剩一丁点儿,说完完,打住。接着继续学习、了解…

都说紫砂壶具有透气性,有理论依据么?

都说紫砂壶具有透气性,有理论依据么?

都说紫砂壶具有透气性,有理论依据么?

都说紫砂壶具有透气性,有理论依据么?

都说紫砂壶具有透气性,有理论依据么?

都说紫砂壶具有透气性,有理论依据么?

理论上,适度烧成的紫砂器皿具有隙泡结构,隙,肯定透气,毋庸置疑。沁水现象,就验证了这个理论的正确性。

实践上,我们可以通过控制烧结程度来验证,在渗水和不渗水的烧结区间,有一个沁水的区域。把壶注入温度高的水,然后放置在光滑致密、和壶水温差大温度低的材质上,比如瓷砖、大理石、玻璃上,过一段时间就看到壶底出现小水珠,这是热气冷凝的物理现象,足以证明适度烧结的紫砂壶是透气的。我们所要做的是要让壶壁和壶身达到一致的烧结程度,钱壶时壶底垫一个耐火片即可实现。

这本不是问题,但现在居然成了大问题,有点不可思议。

现在关键是问题不是能不能实现最大程度的透气不透水(透水和透气的临界点)的烧结,而是实现这种烧结的另外一个结果能不能被接受,那就是壶出现较明显的色差。这是鱼和熊掌的关系,也是我所遇到的苦恼,因为你们既要鱼也要熊掌,我做不到。

相关实验与理论资料摘编如下:请注意标本是紫泥60目通粉窑温1150度烧成的试片。

都说紫砂壶具有透气性,有理论依据么?

都说紫砂壶具有透气性,有理论依据么?

有关紫泥试片(60目,隧道窑1150度)的SEM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气孔图:37微米的孔径

都说紫砂壶具有透气性,有理论依据么?

当然如果能做”有色气体透出验证试验“就更直观。

我曾经对妙道紫砂”团山红棕泥“茶叶罐做过吸水率测试(家里做,不太严格):

都说紫砂壶具有透气性,有理论依据么?

都说紫砂壶具有透气性,有理论依据么?

上图是渗水现象,发现在罐的中下部渗水,我个人认为是模具成型罐壁拍打不均匀的一个例证,当然整成六十目并可能的话抽高烧结温度也可能能解决,那是否跟刻图有关?就是说刻的地方是没有抿针的,所以也提示老妙凡是要刻字刻图的壶烧制时可能尽量要往高的温度烧。置于桶中分三阶段静置加水泡,费时三天,经吸水率测试为6%,其实符合国标要求的高限,如果做成壶不渗水那透气性是一个极致。

都说紫砂壶具有透气性,有理论依据么?

都说紫砂壶具有透气性,有理论依据么?

都说紫砂壶具有透气性,有理论依据么?

隔夜不馊的原理是: 沸水倒进去盖上盖子,里面就是无菌环境,短时间不会腐败

壶长时间不用,注入沸水,会听到悦耳的沙沙声,应是吸水的声音,泥料不同,陈腐时间的长短,过筛目数不同,声音也不一样的,可以试试,很有乐趣。所以泡养壶是个慢功夫,个人以为所谓“脏养”是个比较扯淡的事,两三把壶每次用完要洗刷干净,甚至可用小苏打水,晾干一段时间,再换一把壶,如此往复,自然变色。用刷子之类反复刷,不敢苟同,感觉不卫生。透气性再好,灌满茶水,也就无所谓了。我的早期黄降坡,有吐黑现象,透气性肯定是好的。

顺便吐槽一下,手里都是老耿的廉价壶,自从这家伙大量推出仿全手后,就玩不动了,人穷志短啊……

明针做足的壶非常好养几泡茶就出光泽。

都说紫砂壶具有透气性,有理论依据么?

都说紫砂壶具有透气性,有理论依据么?

吐黑是因为窑温壶没有烧透才会出现吐黑,贵一点的壶现在都是烧5遍至6遍绝对不会出现吐黑的现象。

现在在丁山壶烧一遍5块钱,如果烧6遍一把壶则需要30块钱。

紫砂壶没有漏可捡,你现在花几百块钱绝对买不到一把好壶,我认为可以的壶现在大概都是在2000元左右一把。

都说紫砂壶具有透气性,有理论依据么?

相关文章:

茶的故事